唱片业维权行动轮番上演

  7月18号,也许对于中国的唱片业是值得记住的一天。这一天,中国音像协会唱片工作委员会成立了,担任该委员会各职务的都是内地唱片知名唱片公司和国际唱片公司内地分公司的老总,也足以见得,业内高层对这一协会的重视。
唱片工作委员会的成立,并不是单一性的事件,它和之前的KTV的VOD厂商联盟成立的消息以及南方某地KTV被控侵权判决赔款的消息,似乎形成了一种合力:音乐界的某种变革正悄然开始。

   唱片工作委员会成立:与其坐等衰败 不如主动改变
  唱片工作委员会成立的发布会上,各唱片公司的大老板基本都到了,这里既有四大唱片公司的高层位列其中,还有势头正劲的诸如太麦、海蝶、华谊等音乐公司的老总出席,场面难得一见。据了解,成立该委员会的初衷,是因为看到唱片业面临的问题不仅是盗版泛滥,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产业结构失衡和面对数字时代的到来,各公司需要在音乐产业的形态和应用上转型。
根据一组数据我们不难发现,在内地的唱片界,虽然盗版是困扰音乐界人士的一个大问题,但是就怎样转变自己的方向和音乐形态,内地的唱片公司仍有很多功课要做:根据国际唱片业协会得出的数据,2007年度,全球娱乐和媒体产业里,数字领域的收入,音乐所占的比例最大,达到15%,而其他诸如报刊业、电影业、图书出版业的比例都只是个位数,这就意味着,音乐界所面临的冲击和需要改变的力度更大。但中国的音乐市场,实体唱片的发售和宣传仍旧是最主要的工作,恰恰由于盗版的猖獗和便携播放器的流行、网络下载的兴起,唱片越做越难。缺乏法律上的保护和新的音乐形式的规划,使现今的华语音乐市场比欧美等一些国家更难做。实际上,就在邻国日本,其音乐界从传统的唱片市场过渡到数字音乐市场的过程很成功,也为其他很多国家的唱片业树立了一个榜样。举例来说,宇多田光的单曲《Flavor of life》以不同的数字形式实现了700多万的销量,这一销量,即使在传统唱片最辉煌的时期,也是一个十分惊人的数字,比较一致的分析认为,日本的数字音乐市场之所以成功,关键的原因就是其成熟的移动音乐零售服务的形成。
唱片工作委员会的形成,就是要促进像日本唱片业这种较完善的机制的形成,并推动相关国家机关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当然,该委员会的成立,只是迈出了第一步,日本数字化音乐的成功,建立在其长久以来所形成的全民版权意识和高度规范化,甚至严苛的版权法,中国的唱片业要走到那样一步,还有不少路要走。

  音乐界动作一步接一步 改变在所难免
  如果留心的话,会发现,现今关于音乐版权的新闻不少。7月,KTV的软件供应商,九大VOD厂商成立了联盟,号召维护版权,并提出了一些版权收费方面的新建议,而接二连三出现的云南等地KTV遭遇侵权上诉的新闻也开始形成一种迫在眉睫的形势:音乐界的版权维护到了不得不着手开始的地步了。在当日唱片工作委员会成立的发布会上,主办方特意在发布会开始前轮番播放单调的"滴答滴答"声,借以提醒,如果哪一天,没有唱片公司敢做音乐了,会是怎样的一种局面。而包括VOD厂商等在内的各方面,也都面临着类似的压力,不维护版权,与音乐相关的生意该怎么继续做下去。也许,正是因为这几种力量都开始注意到版权维护的重要性,变革才因此开始了。                                                    来源:搜狐音乐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