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广泛增进人们对知识产权的认识,特别是让更多的人了解知识产权对鼓励创新和创造的作用,根据中国和阿尔及利亚在1999年的提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在次年召开的第35届成员大会上通过决议,决定从2001年起,将每年的4月26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生效日期)定为“世界知识产权日”,旨在全世界范围内树立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营造鼓励知识创新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环境。
在2013年第13个世界知识产权日来临之前,《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专访了国家版权局版权管理司司长于慈珂,他阐述了版权作为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文化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版权在知识经济时代
是重要基础资源
“版权在知识经济时代作为一种重要基础资源越来越重要,这是世界的一个大趋势。”于慈珂在专访中首先亮明了他的观点。他分析说,党的十八大提出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就显得越来越重要。而版权无论从经济上讲,还是从产业上讲,都是文化产业一个很重要的基础,其重要性和重要作用越来越凸显出来。
于慈珂结合当前正在进行的大部制改革分析说,“在机构合并、撤销、精简的前提下,中央决定组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加挂国家版权局牌子,这就充分说明党中央、国务院对版权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当然对版权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版权工作者要有清醒的认识:责任重大,任重道远。”
版权和每个公民的关系
紧密相关
“数字时代,人们从事文化艺术创作的热情越来越高,版权和每个公民的关系度越来越密切。”于慈珂在专访中阐述了他的第二个观点。他认为,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为公民发表作品创造了极大的前提条件,从而引发了公众对版权关注度的提高,这也使得版权工作有了更广泛、更好的群众基础。当然,这一切也给版权工作者带来了更大的压力,这就要求我们变压力为动力,为公众提供更全面、更完善的服务。
于慈珂对我国当前版权市场环境进行了客观地分析。他说,虽然近年来我国版权法制建设趋于完善,打击侵权盗版的力度逐年增强,国民的版权意识和素质不断提升,版权保护环境总体向好,但是,我国毕竟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侵权盗版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所以,对于版权管理机关来讲,版权工作潜力巨大,任务繁重;对于广大公民来讲,要进一步提高版权观念,树立保护版权就是保护自身利益的自觉意识。于慈珂还呼吁,我们要从自身做起,从版权的创造、传播、使用和管理等环节入手,创造一个版权和人人相关,人人保护版权的良好氛围和环境。同时,要不断加强打击侵权盗版的力度,充分利用“4·26”世界知识产权日宣传节点,通过各种方式加强版权工作的宣传。
加强“三化”把握好“三度”
就如何做好当前版权工作于慈珂说:“要从版权工作的本质性和规律性出发,掌握好‘三化’,即专业化、国际化和社会化,这样版权工作无论是从角度、高度,还是广度都会把握好、实施好。”
于慈珂对“三化”作了进一步释解。他说,版权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做好这项工作必须适应其性质和任务。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版权国际化体现在四方面,一是具有国际通行的版权规则。目前我国已加入《伯尔尼公约》等6个版权公约。去年6月在北京签署的《视听表演北京条约》,是中国在世界知识产权领域第一次从被动适应国际规则到学习掌握国际规则,还标志着我国开始影响国际版权规则的制定;二是具有国际通行的话语和理论体系,特别是在WIPO各成员国之间的沟通没有任何障碍;三是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加入了WIPO这一联合国下属组织。WIPO也成为了国际知识产权领域谈判、沟通、讨论、探索的交流平台;四是国际上特别是发达国家发生的事件,深刻地影响着国内版权的相关事务,同样,我国的事件也对其他国家产生着影响。此外,还要认识到,版权工作既不是系统管理,也不是行业管理,而是社会化管理,管理的对象都是不确定的社会主体。如何发挥社会、各个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的热情和积极性,需要版权管理工作者拥有着眼点广泛的、社会化的视角和思路,以整合运用社会资源为重点积极开展建立版权社会化体系有关工作,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社会的力量,共同做好版权管理与服务工作。
于慈珂最后总结道:“文化源于创作,版权推动传播;版权保护始于心,尊重版权践于行。”
作者:赖名芳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发布时间:2013年4月26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