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面临“断奶之困”

近年来,国产综艺节目由少到多,由弱变强,已走进“大成本、大阵容、大制作”的“大时代”,但节目缺乏创新力的隐忧依然存在——

岁末年初, 10 余档综艺节目陆续亮相,多部综艺电影火速出击,比拼贺岁档,带给观众一次次娱乐文化盛宴。

据初步估算, 2015 年国内综艺节目(含常规和季播)将有 200 余档,综艺大盘“发酵”势头愈益猛烈。

在引进国外优质同类产品的同时,国产综艺节目成为各大卫视的“香饽饽”,在电视台和互联网平台上都创造了高人气。目前的发展态势如何?在规模拓展和品牌塑造上呈现出哪些特点?

“全方位”进入生活

国内综艺节目数量在 2014 年全年季播综艺多达 87 档,平均每个季度都有超过 20 档节目开播

想看文化知识类综艺节目,有《汉字听写大会》;想看亲子互动类综艺节目,有《爸爸去哪儿》;想看益智类综艺节目,有《最强大脑》;想看选秀类综艺节目,有《中国好声音》……当下,类型丰富的综艺节目正全方位、多角度进入人们的生活。在刚刚过去的一年,综艺节目不但成为各大卫视的“香饽饽”,而且在电视台和互联网平台上都创造了高人气。据艺恩咨询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国内综艺节目数量在 2014 年创下新高:除常规综艺外,全年季播综艺多达 87 档,平均每个季度都有超过 20 档节目开播。

从时间类型上看,季播类节目占据着当下综艺节目主流市场。这种带有“节奏化”的播出形式,可以避免常年播出创意不足导致的收视疲劳。

在欧美和韩国,季播编排已形成一套非常成熟的体系,可以为广告客户提供长线、中线、短线等不同的植入式投放资源。国内综艺节目在引进、创新的过程中,也顺应了这种市场选择。国内最早尝试全面推行季播节目的湖南卫视,目前已形成比较稳定的季播节目播放机制,如在 2014 年一季度推出《我是歌手 2 》,二季度推出《花儿与少年》,三季度《爸爸去哪儿 2 》,四季度推出《一年级》。而其每年推出的重点节目类型和时间,在前一年招标会上就已基本确定。

从内容类型上看,真人秀节目当下在综艺节目中占有绝对优势。在 2014 年综艺节目的版图中,除《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等常规综艺外,主流季播领域已被各类真人秀全面占据。对多种题材的广泛涉猎,为真人秀打开了多元化的大门。分析显示,在 2014 年季播类综艺节目排行前 25 名中,音乐类是最受欢迎的类型,亲子类虽然热度犹在,却不敌竞技类和旅游类后来居上的集群效应。而以《笑傲江湖》为代表的喜剧类和《囍从天降》为代表的生活类综艺节目,则是新近崛起的“种子选手”。在其他大类中,时尚类等新节目的表现也可圈可点。

综艺节目引发人们关注的,还有其不菲的冠名费。观察发现, 2014 年综艺排行榜前 10 位的节目都进入或已接近“亿元俱乐部”,即冠名费 1 亿元起。“电视行业向来是广告主埋单。”中国社科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副研究员冷凇表示,一款综艺节目热播,如能为广告主带来巨大的商业价值和品牌效益,广告主自然会加大广告投放力度。业内有报价称,季播类节目的制作费用通常是常规节目的八九倍,主要依靠冠名和特约来摊平成本,因此成本提升是造成高额报价的主要原因。但也有专家指出,综艺节目报价超出合理范围,还是需要市场给予适当警醒。

“品牌效应”初显

除了规模、阵营的比拼之外,综艺节目还将“触角”延伸到电影、游戏等文化产业细分领域

在新片《霍比特人 3 》的高票房背后,是《魔戒》、《霍比特人》系列电影和小说 10 余年间在世界范围内积累起来的人气。相较之下,综艺节目似乎也在慢慢遵循着这种“品牌效应”。数据显示,截至 2014 年 12 月下旬,季播综艺节目网络播放的前 3 位分别是《中国好声音 3 》、《爸爸去哪儿 2 》和《奔跑吧!兄弟》,三者累计播放量接近百亿。这其中,《中国好声音 3 》的超高人气,强势带动 2014 年综艺在网络市场的蓬勃发展,使得季播综艺的量级标准升至 4 亿。在 2015 年伊始推出的 10 余档综艺节目中,《我是歌手 3 》、《最强大脑 2 》、《中国好歌曲 2 》、《梦想星搭档 2 》等系列化品牌综艺节目的身影频现。

视频网站更是将品牌综艺类节目作为其开拓市场的发力点。在独家购买热门影视剧之外,搜狐视频、优酷土豆等网站已开始了综艺节目的争夺,且出价往往更高于影视剧作。 2014 年,爱奇艺斥资 2 亿元拿下了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 2 》和《快乐大本营》等 5 档节目的版权;腾讯视频则为《中国好声音 3 》花了 2.5 亿元。除购买综艺版权外,各大视频网站还纷纷推出自制综艺节目。随着网络自制节目水平的不断提升,也产生了如互联网首档户外真人秀《侣行》成功登录央视的案例。

由于综艺节目引起全民效应的作用力越来越强,加上网络播放量直线飙升,独播便成为各大视频网站差异化战略的重心。 2014 年热门的季播综艺节目,七成以上的节目都采取了独播模式,其他节目则都实现了五网联播。在 2014 年季播类综艺节目排行前 25 名中,腾讯视频的总量和独播量都位列视频网站首位,《中国好声音 3 》、《中国正在听》等节目的独家版权使其在综艺大战中拔得头筹。

“视频行业力争综艺节目的背后是品牌大战的白热化升级,综艺版权的胜利一定程度上可增强网站的用户黏性。”艺恩咨询副总裁侯涛告诉记者,“当下,品牌综艺节目是最炙手可热的资源。独播战略的实施,也将使视频网站摆脱内容播出平台的简单定位,形成资源融合的新格局。”

除了规模、阵营的比拼之外,一些综艺节目还将“触角”延伸到电影、游戏等文化产业细分领域,将品牌“一鱼多吃”,“玩转”了上下产业链。 2014 年春,电影《爸爸去哪儿》在同名综艺节目人气推动下,上映后收获 7 亿元票房,成为一件“综艺转电影”的成功案例。 2015 年伊始,综艺衍生电影《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儿 2 》便陆续出台,抢拼贺岁档。

关键还要原创

未来,综艺节目必须攻克版权的“断奶”和缺乏创新等难题,通过原创,一步步往前走

在综艺节目市场欣欣向荣的大好形势之下,本土化节目缺乏创新力的隐忧依然存在。近年来,国内综艺市场掀起了一股“海淘热”,卫视和视频网站都不惜大手笔重金购买国外节目版权播放,或推出国外综艺节目授权制作的“中国版”。通常来讲,通过国外成熟节目的本土化改造,可以汲取成功经验,还能激励业内人士创新和自主研发节目。交了这么多年的“学费”,市场上似乎仍未出现期望中的大量优质原创综艺节目涌现的情景,且综艺节目题材“撞车”的情况依然屡见不鲜。由于中国市场的购买力旺盛,导致原本廉价亲民的国外娱乐产品引进价格“水涨船高”,已攀升至以往的几倍。

“以 2014 年网络播放前 25 位的季播综艺为例,引进节目占据几近 70% 的比例,其中韩国版权有 11 档之多。”侯涛说,“版权的‘断奶之困’和‘创新之路’将是未来国内综艺节目须攻克的难题。”由于当下海外引进版权的综艺节目红极一时并带来丰厚收益,国内综艺市场的“海淘热”或将持续一段时间。

天娱传媒总裁龙丹妮表示,“我们在 10 多年内几乎消耗了国外 40 多年节目的研究结果。”灿星制作宣传总监陆伟则表示,按照中国综艺节目大体量预估,如仍紧盯国外模式不放,不出两年就会面临没节目可引进的局面。不过,一些原创尝试正在进行,如从赛制到模式都由灿星自主研发制作的《中国好歌曲》第二季,目前已有 25 个国家购买了版权。


作者:金晶 来源:中国经济网 发布时间: 2015 年 1 月 31 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