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决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工作机构长期缺位的问题,我们认为必须整合资源,走结合之路,也就是人员上的结合、工作上的结合、内容上的结合以及办公场所上的结合。只有通过这四个结合,才能在编制不增加、人员不增加、经费增加不多的情况下,较好地完成各项任务。”10月13日,广西桂林市永福县副县长孙玉杰向 记者 谈到他们在“扫黄打非”进基层工作中的切身感受。
从解决基层问题入手
桂林市的“扫黄打非”进基层工作已经开展了6年。据了解,在2010年上半年,桂林市“扫黄打非”办公室成立了3个调研组,分别到市辖17个县区对基层“扫黄打非”工作进行调研。在调研中发现县区一级无办公场所、无办公经费、无办公设备、无专职工作人员、无活动开展等“五无”现象非常普遍,在乡镇、村一级根本就没有建立“扫黄打非”工作机构。另外,违禁非法出版物、淫秽色情出版物、侵权盗版出版物和非法报刊也开始向农村转移,农村“扫黄打非”工作越来越重要。根据调研反馈,桂林市分管领导决定把“扫黄打非”逐步推进到基层,解决基层的问题,为群众提供健康的文化环境。
为了把这项工作做好,他们决定先选一个县进行试点,等成熟后,再逐步推进。永福县是一个中等县,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具有普遍性,于是很快就被选中。据孙玉杰介绍,永福县经过近一年的摸索,最终总结出了“五个一”经验,即建立一支“扫黄打非”工作队伍,落实一套“扫黄打非”工作制度,构建一个“扫黄打非”宣传平台,配备一批优秀读物,设置一个办公场所。这个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前“扫黄打非”在基层工作中遇到的普遍问题。
截至2015年6月30日,桂林市17个县区、149个乡镇(街道办)、1684个行政村“扫黄打非”工作机构健全,做到了“扫黄打非”办公室(站、点)全部挂牌,制度上墙,有宣传阵地;232个企业、学校、景区等也已挂牌,并建立制度。
山歌彩调唱出和谐乡村
“在村‘扫黄打非’工作站成立之初,大部分村民对‘扫黄打非’进基层工作都不太理解,大家都片面地认为一定是村里存在‘黄’和‘非’等问题,上级部门才会在村里成立工作站的,当时抵触情绪很大。”桂林市阳朔县福利镇枫林村党支部书记、村“扫黄打非”工作站站长黎继晶向记者回忆说。
黎继晶告诉记者,针对部分群众对“扫黄打非”工作不了解的情况,村委会除了在公示栏张贴有关“扫黄打非”宣传图外,还借助各种节庆活动、文艺表演、培训会、召开村民代表会等契机,介绍“扫黄打非”进村工作的目的意义。现在提起“扫黄打非”,枫林村的村民们没有不知道的,今年75岁的村民莫桥福,见到记者马上就读起了自己写的“扫黄打非”打油诗,那声音洪亮得根本听不出是位老人。
桂林市永福县永福镇银洞村是一个原生态瑶族聚居地,因为村里有很多桂花树,一进村就会闻到一股甜甜的桂花香。村支书张生义告诉记者,永福县是彩调的发祥地之一,而山歌和彩调是银洞村最常见的娱乐方式。于是他们就把“扫黄打非”工作融入山歌、彩调之中,形成了浓厚的“扫黄打非”氛围。
自实现村村通以来,银洞村“扫黄打非”工作站利用村级广播这一资源对农村“扫黄打非”工作进行宣传。为充分发挥农村广播入耳、入脑、入心的教育作用,在日常播报宣传材料时除了传统的“扫黄打非”知识及公布举报方式等内容外,还自编了以案说法小故事和融入“扫黄打非”知识的文艺小品等宣传内容。在播报时间上,除了在“扫黄打非”固定宣传时段播报外,结合农村早起床、早上地的特点,在广播中的早晚时段,穿插“扫黄打非”知识的简短宣传,使“扫黄打非”宣传通过喇叭“长流水,不断线”。
据孙玉杰介绍,自从2010年年底,永福县成为“扫黄打非”进基层工作的试点,组织机构开始向基层延伸,通过这几年的努力,村容村貌、群众生产生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的文化环境好了,群众思想进步了,经济发展也就自然加快了。例如,永福县永福镇银洞村横石屯,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460元,到了2014年,实现了农民人均纯收入9335元。
作者:邹韧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发布时间:2015年 10 月 21 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