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版权管理 促进产业发展-- 即墨市注入版权兴业发展新活力

即墨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领军城市 ,区位交通便捷,产业基础雄厚,发展空间广阔。近年来,即墨市紧紧围绕“争当山东省县域科学发展排头兵,跻身全国县域百强前列”的目标定位,大力实施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特色精品城市建设战略,县域经济竞争力已跃居山东省第1、全国第9位,被中国社科院誉为“江北第一县”。

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 ,即墨市委、市政府充分认识到,版权保护和发展作为文化创新的核心要素,是推动科技创新的战略资源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保证,对于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全面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近几年即墨市大力实施文化兴市战略,不断提升城市软实力,特别是把强化版权管理、培育版权产业作为率先科学发展的重要环节,通过加强宣传培训、设立版权登记服务站、查处侵权盗版案件、推动企业软件正版化等举措,不断夯实基层基础、完善管理体系,为经济增长和文化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中央媒体采访团先后两次组织40多名记者对即墨市的版权保护工作进行采访并多次报道;2015年9月,成功承办山东省版权工作培训班暨版权保护与发展现场会;2015年10月,参加全国版权社会服务工作暨版权交易经验交流会并作典型发言;同月,获批创建全国版权示范城市;2016年12月5日,即墨市人民政府荣获由国家版权局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共同评选的“中国版权金奖·管理奖”。工作中,重点做到了“七个到位”:

一是组织领导到位。将 “争创全国版权示范城市”列入2016年即墨市委工作要点和即墨市政府工作报告,印发《即墨市关于创建全国版权示范城市工作的实施意见》,成立了由即墨市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调度创建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二是人员资金到位。结合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 ,整合新闻出版、文化、广电等行政执法职能,组建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局,增设版权保护执法科,增加编制5人,并在各镇建立版权工作办公室。每年设立200万元版权工作专项经费,用于制订版权工作发展规划、政策,组织版权交易、宣传、教育、培训,开展版权执法、版权作品登记、奖励等相关工作。

三是产业培育到位。依托创智新区市民中心、即墨古城、青岛蓝谷等重点区位的重点项目 ,挖掘现有的中科院国家技术转移中心、青岛科学艺术研究院、VR花果山等龙头项目资源,将版权产业列入文化招商重点,着眼全球吸纳优质发展要素,加强载体建设、完善交流平台,呈现出纺织服装、商贸物流、影视、会展、美术、科研项目和精英人才等版权产业要素蜂拥聚集、效应极速裂变的发展态势。

四是版权创造到位。印发《即墨市 2016—2017年版权登记实施方案》,将版权登记列入即墨市科学发展考核,属山东县级首家。在各镇和18个单位建立版权登记工作站,每月编写工作简报,通报情况,加强指导。出台《即墨市版权登记资助奖励办法》,开展业务培训、宣讲政策,引导帮助单位和个人自主创新并主动申报版权登记。2016年即墨市累计登记版权作品7000余件。

五是监督执法到位。始终保持对侵权盗版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 ,加强文化市场执法、公安、工商、文广新等部门的横向联系与纵向沟通,健全版权保护机制,形成了“宣传教育、监督防范、查处打击”三位一体的工作态势,构建起版权保护的大格局、大联盟。2012年以来,依法取缔出版物市场、摊点85个次,收缴侵权盗版出版物3.4万册(盘),查处侵犯著作权案件60余起,移交并判决犯罪案件15起,其中“8.06软件侵权盗版案”被国家版权局评为2013年版权十大案件。累计荣获全国查处侵权盗版案件有功集体二等奖1次、三等奖2次,荣获有功个人二等奖4人次、三等奖2人次。

六是示范推广到位。先后出资 513万元,率先在市、镇两级党委、政府完成软件正版化,并出台《即墨市企事业单位软件正版化实施方案》和《即墨市企业软件正版化资助项目暂行办法》,环保产业、家装设计、星级酒店和国有企业先后完成软件正版化。

七是宣传引导到位。加强宣传 ,营造氛围,增强市民版权意识。每年开展版权保护进社区、进村庄、进企业、进学校系列宣传活动。设置奖金15万元,举办全市优秀版权作品大赛,投入20万元,在公交站牌和户外广告牌设置版权公益广告,开通“即墨版权”微信公众号,建立“即墨文化执法”手机APP平台,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渠道,全方位、多角度宣传版权法律法规,社会版权意识得到全面提升。

为进一步提升即墨的软实力和城市竞争力 ,即墨市将继续按照“激励创造、有效运用、依法保护、科学管理”的方针,实施版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四大工程,充分发挥本地产业优势,走上抢占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的新型道路,以强大的产业实力和强劲的发展势头引领转型升级发展方向,争取在2017年跨入全国版权示范城市行列。

一是实施版权创造工程。制订产业规划 ,加强产业招商,深入实施以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 、海洋 、金融 等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着力培育壮大纺织服装、工艺美术等版权产业,发挥版权产业集聚效应;加强对招商人员的培训,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加强版权作品登记,版权登记量每年增长不低于10%;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艺作品,优化登记作品结构,推动版权作品质量提升。

二是实施版权运用工程。建立版权数据库 ,分类统计版权产业基本情况;充分发挥纺织服装产业基础优势,促进版权作品与纺织服装产品融合;利用青岛国际版权交易中心、青岛国际博览中心、港中旅海泉湾天创大剧院等现有资源,搭建艺术作品实体交易平台;积极参加国内外版权、文化创意产业等展会,推介优势版权产品,促进版权作品(产品)交易量提升;拓宽版权投融资渠道,促进自主创新成果商品化、产业化。

三是实施版权保护工程。加强领导干部版权课程培训 ,提高干部队伍版权意识;结合重大活动节点,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版权宣传教育活动,使版权宣传进单位、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坚持“以点带面、以线促面”的方法推进企业软件正版化,指导企业开展软件资产管理工作;加大版权执法力度,对侵权盗版行为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建立版权争议调解机构,加强版权纠纷调解。

四是实施版权管理工程。进一步健全版权工作网络和工作机制 ,提高版权公共服务水平;引导、鼓励和支持版权中介机构的发展,完善版权代理、评估、咨询、交易、法律等服务功能;加强分类指导,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事业单位版权管理工作机制;引导全市版权重点行业建立版权工作机构,完善行业版权保护自律机制;引导版权重点企业和园区积极争创国家、山东省、青岛市版权示范单位(园区)。


作者:张晓帆 刘冰 来源:大众日报 发布时间: 2016年12月20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