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儿出版人:构建国际话语权机遇来临

在国内,少儿出版黄金十年的发展期还在持续,业界预测将迎来另一个黄金十年。在国外,版权输出、合作出版、资本合作,少儿出版走出去形式越来越多样。在近日举行的全国少儿图书交易会上,在国际舞台上构建中国少儿出版话语权的观点被不断提及和认可。

主动发声彰显文化自信

在中国版协少读工委主任、中国少年儿童出版总社社长李学谦看来,走出去已经成为常态。他分析认为,世界各国通过图书来了解中国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客观上形成了中国少儿出版走出去的国际市场。而从自身来说,中国少儿出版经过近 40年的发展,已经完成了从加工到制造的转变。2016年中国少儿图书零售市场动销品种达15.28万种,其中原创品种占63%,内容资源积累、自主知识品牌积累为走出去提供了强大的版权基础。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汪忠认为,在当下中国少儿出版快速发展时期,更应该积极响应国家 “一带一路”发展倡议和中国出版走出去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要求,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在国际童书舞台上发出更多中国童书出版人的声音。

事实上,对走在前沿的少儿社来说,走出去已经成为其战略发展的重要部分。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张克文的体会是,要全面系统地统筹协调走出去工程,包括战略思想、战略资源、组织架构、路径实施、管理机制等,做到全社走出去一盘棋。

从内容源头构建影响力

当记者问李学谦, 2018年博洛尼亚童书展中国主宾国,少儿出版人需要做哪些准备时,他首先强调的就是两个字“内容”,“没有内容就没有经济实力,走出去就是空话”。

在接力出版社社长白冰眼中,少儿出版走出去目前最重要的就是 “练内功”。他分析了近年来少儿图书主要输出类别:中国原创图画书还是主要输出品类,中国原创学习类漫画开始受到国外出版社的关注和欢迎,中国儿童文学输出品种不断增多。

但对于国外读者非常喜欢的中国现实题材少儿图书,现在出版的却是少之又少。就像儿童文学评论家刘颋所说,当下的中国儿童文学创作缺乏典型形象,以前我们有三毛、小兵张嘎、潘冬子,但改革开放 30年来立得住的儿童文学典型形象几乎没有。

“坚持原创优秀图书、作家、画家的整体建设,树立品牌,搞好中国童书自身创作和评论体系,才能从源头解决走出去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问题。”张克文说。

用海外本土化策略走进去

“少儿出版不仅要走出去,更要走进去和走下去。”汪忠的这一观点得到不少同仁的认同。在他看来,要想实现这一点,必须推进海外本土化发展。

推进海外本土化发展目前已经有许多有利条件:相较于其他出版门类,童书出版更具有国际性;经过 10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有不少出版社、不少图书具备了参与国际童书市场竞争的能力;扩大影响力、增加话语权、提升软实力,谋求新的发展,倒逼我们也要走出国门。

汪忠认为,通过海外本土化发展,可以更加精准地定位选题和市场,提供符合外国读者需求、符合外国消费习惯、符合外国出版生产和市场规律,同时又具有鲜明中国声音的 “本土化”表达的产品,快速打造面向国际市场的出版和销售平台。

目前,二十一世纪出版社、接力社、浙少社、安少社等都相继在海外设立了公司。汪忠告诉记者,浙少社收购的澳大利亚新前沿出版社目前运行情况良好,年出书在 100种左右。一年来,该社在国际市场上销售版权40余种。今年3月,浙少社在英国伦敦又全资设立了新前沿出版社欧洲公司,首批使用英国书号的英语图书已经在上个月进入市场。“十三五”期间,浙少社将力争把“新前沿”品牌打造成为一个国际化童书出版品牌。

李学谦说: “让中国少儿出版成为推动全球少儿出版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我们应该有这样的情怀和雄心。”

作者:刘蓓蓓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发布 时间: 2017 年 5 月 12 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